衛 教 資 訊

臨床心理師可以在心理治療中如何幫助您

文:李涵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所長

 

初次預約心理治療的您,對於心理治療可能會有些疑惑,甚至感覺找朋友聊天訴苦就可以解決問題,但可能造成其他的困擾。

 

「去心理諮商是不是很奇怪?別人會用異樣眼光看待我嗎?」
「去跟一個心理師討論隱私,真的有用嗎?」
「每次心理諮商與療程,收費不便宜耶!找朋友聊不也一樣?」

 

我們整理了心理治療師於療程中可以幫助您的部分,如下:

“臨床心理師不會批判您”

所有人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過去,沒有什麼不妥。無論您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,或者您在治療前做出了什麼決定,臨床心理師都會為您提供協助。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改善您的生活品質,而非批判您的過往。

“臨床心理師會提出改善您生活的建議”

您生活中的某些問題,導致您當前情緒困擾或壓力反應。例如人際互動關係出現困難、無法擺脫過去不愉快的經驗、始終感覺自卑比不上他人。臨床心理師將幫助您,針對可以改善的生活領域部份提出建議。

“臨床心理師不會向您施加壓力”

臨床心理師師提供的建議,無須感到壓力,可依照自己的步調進行調整。當您採納臨床心理師的建議時,改變的初始階段可能會讓您感到不舒服,但最終確實會協助您變得更好。例如,您可能需要面對過去的負面經驗,重整思緒,調整生活步調。這是過程,剛開始會比較辛苦,但是努力完成後,就會幫助您感覺好多了。

“臨床心理師會提出目標性的問題”

心理治療是一種對話性的體驗,您的心理師師會傾聽您的訴說,但也會在過程中提出問題。其實每個問題背後都有其目的及用意,絕非隨便發問。目的在幫助您以不同的方式思考、體驗、感覺或啟發不同的情感。或者提供不同的視角,幫助您跳脫單一層面思維,來全方位觀察自我。

“臨床心理師沒辦法提供立即性的治療效果”

心理治療不同於藥物治療可立即見效,心理治療無法在當次治療後就看到成果,其實您才是影響治療成效的因素之一。就如同健身一般,您越積極參與訓練,才能有著強健的肌肉。而心理層面亦是如此,改變的動機愈高,愈積極調整自己的思緒,就越有可能看到心理鍛鍊所帶來的正向變化。

“臨床心理師會教您如何幫助自己”

心理治療中最重要的一課,是您如何幫助自己,主導權掌握在您手上,改變你學會面對生活上的問題及困擾,能找到更佳的解決方法,獲得自我照顧的技能。您的心理師會持續提供改變的方向與策略,但是您是改變生活的人。您需要一段時間的療程,建立幫助自己的方法與持續練習,即可重拾美好時光。

生理回饋治療

文:李涵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所長

 

62歲的王太太,退休後因為生活缺乏重心,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面,覺得體力和記憶力大不如前,心情上鬱鬱寡歡,甚至還被診斷出了恐慌症。因為對藥物的反應不好,所以改而尋求生理回饋治療的幫助。所幸經過4次的療程訓練,王太太恐慌發作的頻率已大幅改善,不再因為擔心不知道哪時找上自己的恐慌症狀而不敢出門了。

自律神經失調 & 情緒壓力調適

現代人面對長期身體不適的多種症狀,到處求醫檢查卻找不出具體病因。其實是面對壓力源所產生的焦慮緊張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失眠、嗜睡、肌肉酸痛、心悸、頭痛、胃口不好、四肢顫抖….等症狀。

 

『心理師,我每天都感覺肩頸肌肉酸痛,復健都沒效果,沒有一天睡好。』

『心理師,不知道是不是我心臟有問題,有時感覺心跳異常快,很不舒服快昏倒或喘不過氣來。』

『心理師,我常常感覺排便不順,壓力很大。但是緊張時,又會猛跑廁所。』

何謂生理回饋儀

生理回饋是透過生理回饋儀,測量身體生理變化並收集生理訊號,如心跳、體表溫度、肌肉緊繃程度、皮膚導電度、血壓、腦波、呼吸速率、末稍血液流量….等訊息,並透過圖像、數值、聲音的方式,將這些訊號回饋給受測者。

 

心理師可以藉由生理回饋儀,透過學習與放鬆訓練,協助患者降低緊繃程度,感受自我情緒與生理狀態之間的相互影響,讓受測者學會控制並調適潛在的心理壓力。

 

 

我決定生下三胞胎

文:賴秋嬋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副所長

知道是三胞胎時的喜悅與糾結!

在首次產檢時,醫師即告知我懷了三胞胎,當下內心充滿驚喜和激動,難以置信。同時,醫師也提出減胎的建議,但我和先生馬上婉拒,醫師未再進一步勸說,只叮嚀我一定要好好休息。然而,過去曾擔任護理師從事產科照護工作的我,知道多胞胎妊娠的風險、併發症、胎兒可能面臨的風險與後遺症,腦中湧現非常多負面且災難化的想法,各種擔憂也隨之而來。

 

我和先生討論後決定一邊等待12週的自然淘汰機制,一邊尋求其他醫療建議,除了原主治醫師之外,也徵詢醫學中心和熟識的診所醫師的專業觀點,三位婦產科醫師意見相左,同時,三個胎兒在懷孕期間皆發展健康,並無自然淘汰的跡象。當時內心持續糾結著是否減胎的掙扎,搜尋許多資訊後,反而更困惑,說實在的,我心裡知道減胎或不減胎其實各有風險。

 

此外,我和先生討論後決定一邊等待12週的自然淘汰機制,一邊尋求其他醫療建議,除了原主治醫師之外,也徵詢醫學中心和熟識的診所醫師的專業觀點,三位婦產科醫師意見相左,同時,三個胎兒在懷孕期間皆發展健康,並無自然淘汰的跡象。當時內心持續糾結著是否減胎的掙扎,搜尋許多資訊後,反而更困惑,說實在的,我心裡知道減胎或不減胎其實各有風險。

這是我們聽過最美的聲音!

決定是否減胎的過程真的非常煎熬,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產檢,我們夫妻聽到三個強而有力的心跳聲,充分感受到三個小生命的韌性,這應該是我們夫妻聽過最美的聲音!看到螢幕上的三個白點(胎兒心臟)奮力地跳動,內心思索著:「若要減胎,誰該被減?為什麼是他該被減?減了一個會不會留不住另外兩個?若不減胎,前面想必是一場硬仗,我能否順產?我們四個能不能平安健康?孩子平安生下後能否健康發展?這會不會是我人生最後的時光?」這一切疑問都與生命的本質有關,對活著的期盼、對健康發展的期待、對死亡的恐懼,以及對於自我即將成為母親、成為生命載體的最大挑戰。

如果你是我,你會怎麼做?

人生的答案總在身邊,有一天我詢問母親:「如果你是我,你會怎麼做?」她回答:「站在妳母親的立場,希望妳減胎,確保妳和孩子們的安全。」「若是站在懷有三胞胎母親的立場呢?」我說。母親沈默不語,但我從她的表情找到了答案。經過各方角度思考,衡量利弊後,我們夫妻倆決定接受這份生命的禮物,選擇不減胎。

 

決定不減胎後,心中那股對生命消逝本質的恐懼和擔憂其實從未消失,但開始轉化成另一種力量,我積極從事有益孕期的健康行為,依循專業建議的謹慎飲食、搜集多胞胎妊娠注意事項、調整生活步調、接受進一步精密產檢,我感覺一股溫柔、具韌性的母性力量逐漸茁壯,形成自己孕期的堅強後盾。

安胎時,身體心理皆相當不自由!

隨著孕期進展,三胞胎一天天地長大,母體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,包含膝蓋負重的疼痛不適感、胎兒擠壓母體的臟器導致呼吸不順、頻尿感、腸胃不適……等症狀,直到孕期20週例行產檢時,我因爲頻繁宮縮被迫住院安胎。住院安胎首要面臨的挑戰是完全臥床休養和注射安胎藥物,但健保給付的安胎藥物副作用讓我非常難受,雙手嚴重的不自主顫抖連拿筷子都夾不住飯菜,呼吸喘到需要氧氣協助,甚至心悸,加上其他照護因素,最後決定轉至醫學中心住院。安胎期間所有的生活事務都須在病床上進行,這樣的辛苦使我深刻體認到罹患重病、甚至生命末期患者的心境,意識清楚卻因身體功能受限,整個世界限縮在病床空間,心裡也相當不自由,但若能由家人協助擦澡洗頭維持身體舒適,即十分知足開心。這段期間,我倚靠過去所學的心理學知識自助,例如簡單的催眠技巧、冥想、正念……等方式,協助自己度過安胎期間的漫漫長日。

迎接三個新生命與挑戰!

懷孕後期,身體不適症狀加劇,我對死亡的恐懼更強烈,便向醫師商量回家安胎(其實是非常害怕難產離世就回不了家)。然而,返家休養兩週後,發現出血緊急就醫,三胞胎便在29週時出生,出生體重分別是1205g、1210g、1290g,出生即接受緊急醫療處置(插管、藥物治療、輸血、氧氣治療等),並在嬰兒加護病房住院近60天。雖然無法像其他媽咪能和寶寶有最即時的親密接觸,內心深感難過,但很快地化悲傷為力量,照顧好身體,努力擠母乳,母乳便成為我傳遞心意給寶寶們的獨特營養品。

 

寶寶們陸續返家後,因為早產有許多合併症需要細心照料,對於新手媽咪是極大的挑戰,很幸運的,我擁有十分足夠的社會支持,像是具備超過20年婦產科護理人員臨床經驗的姊姊,加上父母協助,一家人不眠不休地齊心照顧早產三胞胎至今。我堅信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保護母親在高度的育兒壓力下,提供寶寶們最適切的照顧,並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,因此,再次強調,讓孕產婦感覺到可實際利用的社會支持資源是非常重要的!

是三胞胎母親,也是臨床心理師: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

三個孩子的氣質相差甚遠,生理/心理需求也不盡相同,需要不同的教養方式,加上同時養育三個孩子的互動歷程顯得更加複雜,有時難以細緻地回應每個孩子的情緒感受,因此可能會出現忽略、或難以兼顧的狀況,擔心陪伴的品質不足。難以個別專心陪伴每個孩子的無力感,是我最大的教養困難。隨著孩子逐漸成長,身為母親的角色也會依階段變化而有所不同,每個階段都充滿挑戰,擔任母親角色至今三年半,我仍在學習如何當一個母親,能涵容孩子的各種情緒,給予適當的正向教養方式。

 

我相信母親是孩子一生學習的對象,因此,我也希望能持續從事自己的職業角色,期許自己在「臨床心理師」和「三胞胎媽媽」兩個角色上都能有所發揮,做個夠好的媽媽和夠好的臨床心理師,並在兩者間取得平衡。

 

http://www.atcp.org.tw/modules/news/article.php?storyid=314 心理誌 PsychoLife:第54期-3:我決定生下三胞胎

淺談面對死亡的悲傷輔導

文:賴秋嬋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副所長

 

面對逝去或將逝去親人的悲傷因人而異,失去親人的悲傷是非常直接且具衝擊性的心痛,很難短時間處理自身情緒及被平撫。一般來說,處於悲傷狀態時,要對自己有耐心,讓自己以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,並尋求可用的支持。如果因為想要避免痛苦,而壓抑自己的感情,或者把想要幫助的人拒之門外,這只會增加對自己造成長期傷害的可能性。完成哀悼過程可能需要一至兩年時間,甚至可能更長、更久。

 

但是,另一種悲傷,則是為沒有喪命而哀悼,或許正在經歷痛苦且不會立刻面對死亡的悲傷,導致自身生活方式、人際關係和時間規劃上受到極大的影響。面對此狀況,許多人為這種悲傷而苦惱,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處在悲傷的狀態,卻在表徵上出現憤怒、混亂、拒絕接受現實、罪惡感、社交隔離、無故哭泣、食慾不振、頭痛、睡眠障礙、酗酒…等壓力情況。

 

悲傷是一種普遍的體驗,雖然據說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處理悲傷,但我們都知道失去一個我們深切關心的人的痛苦。失去親人是我們一生中最具挑戰性和最激動人心的經歷之一。的確,這改變了我們的生活。不僅會造成巨大的情緒困擾,似乎會永遠持續下去,而且還會給我們留下許多其他問題。

 

在我們覺得最無能為力的時候,我們該如何處理死亡、失落和悲傷呢?悲傷都會伴隨許多不同的情緒,如果您不僅僅期望靠時間來沖淡悲傷,正在努力詢求解決這些問題或悲傷症狀的其他管道。

 

好時光心理治療所,可以為您的悲傷恢復提供諮詢。過程中,您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中討論您的情緒和經歷。悲傷輔導還可以幫助您確定悲傷症狀的根源,並找到適合您的應對策略,進而擺脫那些在您腦海中盤旋且揮之不去的想法。

正向教養

文:陳怡君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副所長

正向教養原則!

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習得自律、尊重他人、融入團體等態度和行為,身為父母的我們,可以怎麼做呢?

 

父母往往在「嚴厲」和「溺愛」兩種態度間擺盪,當我們的「嚴厲」帶來孩子的反抗和對立,自省後的我們常會改變教養方式,但通常一不小心又會過了頭,變成缺乏界限和規則的「溺愛」,久了之後我們又會覺得孩子怎麼變得如此缺乏秩序,往往又開始板起我們的臉而「嚴厲」起來,家中有孩子的你是不是也覺得自己常在這兩種教養方式裡遊走,還找不到可以遵從的教養方式?那我們一起來談談正向教養!

 

正向教養是提供一種「溫和而堅定」的態度來面對孩子的行為,正向教養不代表我們放縱孩子的問題行為不顧,而是採用溫和的態度來堅定我們的界限和原則。正向教養提供教養者可以怎麼做的多元工具,讓照顧者從自身做起,改變教養環境以提供一種正向而非對立的家庭氛圍。

 

不同年齡、不同階段的孩子都有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理解的地方,唯有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,才能有效的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,而正向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養基礎。讓我們一起提供正向教養來陪伴孩子成長吧!

 

淺談兒童憂鬱症~如何判斷您的孩子是否沮喪?

文:陳怡君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副所長

 

許多兒童患有憂鬱症卻未得到診斷,因為他們的症狀常不被父母察覺,或被解釋為另一種情況。當孩子出現反抗或煩躁時,實際上可能是憂鬱或焦慮。

 

如果您的孩子感到沮喪,該怎麼辦?我們建議兒童諮詢或家庭諮詢是協助改善憂鬱症治療的第一步。孩子們並不總是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感受。親職溝通為他們提供了表達的平台,並提供了可用於分類和應對情緒的工具。

 

好時光心理治療所擁有豐富的兒童經驗,可以協助您確定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潛在問題。

兒童憂鬱症的症狀可能並不像“憂鬱症”,因此需要特別注意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變化。如果一個生氣勃勃、活躍的孩子變得煩躁和退縮,那麼就代表生活中有些潛在的問題了。

兒童憂鬱症的跡象與警告信號:

#持續性的悲傷。
#食慾增加或減少。
#易怒、疲勞、難以入睡。
#專注力不集中、情緒或行為的突然變化。
#不再想和朋友一起活動,拒絕社交。
#經常性提到胃痛或頭痛,就診卻無病因。
#對紀律出現抗拒與挑戰行為。
#無法解釋的哭鬧或情緒起伏過大。

父母能做的最好對策,就是與孩子建立開放的溝通管道。讓孩子知道有任何問題都可以來找你,即便孩子感到羞愧或尷尬。協助孩子知道感到悲傷,憤怒,緊張…等情緒是正常的。對父母而言,首當其要就是成為您的孩子可以信任的人。

如果孩子們可以直接反應自己很沮喪,對父母而言那就太好了。但是,大多數情況下,這不太容易發生!

為什麼孩子不總是談論自己的感受原因如下:

#兒童可能還沒學會將其情感轉化的方法。(可能會發脾氣、退縮或哭泣!)
#孩子們不一定總能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處理所接觸的事物。
#孩子們會為自己的想法、感情或行為感到尷尬。
#成人並不總是有時間或精力聆聽。(這並不是父母的錯,父母也會有時間過於緊迫的情況發生!)
#父母急於解決症狀的方法,而忽視了探究發生問題的原因。

 

 

伴侶關係諮商

文:賴秋嬋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副所長

 

曾經相愛,決定廝守一生的另一半,為何好像變了?溝通起來困難重重,也不確定未來是否還有共同的藍圖,該怎麼辦?

 

這時你需要的是伴侶諮商,伴侶諮商最大的好處,是您會在治療過程中,發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、個性交流技巧、衝突解決策略等,而這些技能也同樣適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狀況。在伴侶諮商中,心理師會持續與您溝通,最終將幫助您減少衝突並避免伴侶之間發生爭執。

您的心理師會指導其對話

伴侶諮商中,心理治師就像是調解人的角色,透過相互的溝通的模式,指導伴侶進行較難以啟齒的交談。不需要害怕自己說得太多或擔心自己的情緒不被了解。心理師將給予您支持及勇氣,幫助您探討你所有的感受。

您的心理師不會批判任何關於你的事情

心理師永遠不會根據你在治療中所說的內容來評判你,治療過程中,你的隱私受到嚴格的保密,你可以分享自己過去的感受及任何事件。伴侶諮商的目的是要幫助您與伴侶,解決過去的衝突或誤會,消除彼此關係上的創傷,記住,你所有的感受和想法,都是可以被同理的,伴侶諮商將為您與另一半的關係,開闢一條新的道路。

伴侶關係改善需要時間與練習

伴侶諮商在最初的交談中,可能會讓您感到脆弱和不舒服,但是隨著多次的諮詢,您會看到人際關係中的積極變化。彼此對話變得更容易,爭論變得越來越少,日常互動逐漸變得更加舒適。經歷這些過程與學習後,您會完全忘記最初的不適。就如同健身一樣,初期乳酸堆積不適感只是個過程,心理治療也是如此,改變的動機愈高,愈積極調整自己的思緒,就越有可能看到心理鍛鍊所帶來的正向變化。

什麼是學習障礙?有學習障礙該怎麼辦?

文:陳怡君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副所長

 

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父母會關注著每個階段的細節,有的父母在學齡前就發現孩子學說話的能力比別人差,有的則是到小學才被發現不容易專心、寫字容易左右顛倒、或是數學題目寫到最後一步就出錯。

 

「孩子為什麼總是跟不上?」 「孩子似乎很不喜歡上學,是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嗎?」 「為什麼已經花了那麼多時間在課業上,成績還是沒有起色,是不是有學習障礙?」

 

學習障礙通常在幼兒階段就會發生,但常常到進了小學,甚至國中才被發現,孩子平常的行為如果正常,且師長們敏感度不夠時,常常會忽略了孩子學習障礙的跡象,甚至用錯誤的方法去教導,導致孩子在學業上得不到成就感,甚至引發其它的問題。

 

不同類型的學習障礙,也會影響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,學習障礙往往很難被發現,孩子們可能不會主動為自己的困擾求助,甚至一直覺得成績不好是自己的問題。如果您的孩子在說話、走路、寫字的時間比其它人更晚更長,或是在學校或日常生活中,因為落後而表現出沮喪的感受,都有可能是學習障礙的影響。

如何您的孩子得到學習障礙診斷,歡迎與好時光聯繫以安排心理評估諮詢,好時光心理治療所可以協助提供方法改善上述問題,幫助孩子們建立自信。

孩子學習障礙的一些最常見的徵兆:

#持續性的悲傷 #說話發音及行走困難(嬰幼兒期) #不遵循指示 #排斥且不想上學 #注意力不集中,無法專注於細節 #面對家庭作業或考試,反應較慢 #對於特定類型資訊,難以記憶內容 #面對閱讀、寫作或算數出現困難,甚至抗拒

老年憂鬱症,不是失智了!

文:李涵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所長

我們中的任何人都會感到沮喪,無論我們的背景或成就如何。老年抑鬱症的症狀會影響您的生活的各個方面,影響您的精力、食慾、睡眠,以及對工作、興趣和人際關係產生變化。

 

『您是否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了興趣?』

『您是否在無助和絕望的感覺中掙扎?』

『您是否發現越來越難過一天?』

 

過去辛苦為子女家庭奉獻的您,或許有許多困擾不願與兒孫提起或難以啟齒,可能對於學習如何面對老化、生病、失能與死亡這類議題,有著極大的困擾而陷入憂鬱情緒。

 

隨著年齡的增長,抑鬱症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,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您的感覺,並使您的高年級健康快樂。

太多沮喪的老年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沮喪的症狀,或者沒有採取措施,獲得需要的幫助。

老年人憂鬱症經常被忽視的原因有很多:

 

# 您可能會認為自己憂鬱只是衰老的一部分,並感覺且這理所當然。 # 您可能與外界或人群隔絕,而這本身可能導致沮喪,且周圍幾乎沒有人注意到您的困擾。 # 您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體不適,其實是憂鬱的跡象。 # 您可能不願意談論您的感受或尋求幫助。

憂鬱並不是變老的必然部分,也不是軟弱或性格缺陷的標誌。無論您的背景或以前的生活成就如何,任何年齡的任何人都可能發生。當您隨著年齡的增長且生活出現變化(例如:退休、親人的死亡、健康狀況下降…等因素),有可能會引發憂鬱症,無論您面對什麼挑戰,您都可以採取一些步驟使自己再次感到幸福和希望,並享受您的黃金歲月。

老年人憂鬱的體徵和症狀,其危險信號包括:

 

# 記憶力出現問題。 # 缺乏動力和精力。 # 體重減輕、食慾不振。 # 動作緩慢、說話緩慢。 # 感到悲傷、絕望、無助。 # 增加使用酒精或其他藥物。 # 出現無法解釋或加劇的疼痛。 # 對社交、以往愛好失去興趣。 # 專注於死亡的議題、出現自殺的念頭。 # 忽視個人護理(不進餐、忘記吃藥、不注重個人衛生)。 # 睡眠障礙(難以入睡或無法入睡,睡過頭或白天嗜睡)。 # 失去自我價值(擔心自己會成為負擔、無價值感、自我厭惡的感覺)。

 

【安寧薈萃】想念,外婆

文:賴秋嬋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副所長

 

曾經以為,對外婆的思念早已收藏在內心的秘密寶盒中,試著把過往回憶一幕一幕摺疊好,壓在寶盒的最底層,這樣一來似乎再也感覺不到悲傷。十年過去了,時間像是橡皮擦般,幾乎快抹去記憶中外婆的臉,僅存著是一種感覺,那曾經與她同在的安心感。

 

遇見阿快阿嬤之後,我才發現,我對外婆的思念始終不曾停止………


在阿快阿嬤進入緩和病房的這些天,任何人去探視她,她總會開口說:「想說能不能趕快死一死,看能不能趕快解脫、趕快離開!」,第一次聽到這些話,著實讓我嚇了一跳,也讓我好奇著,將近90歲的高齡阿嬤,臉上深淺不一的皺紋,彷彿刻著她一生的精彩。我心想著,如果人人是一本故事書,她究竟是一本怎麼樣的書呢?


連續探視阿快阿嬤幾天,她求死的意念從沒停止過,只是當我想盡各種方式去協助她,不論是引導阿嬤去看見,身體的不適症狀已在逐漸改善,或是正面迎戰她求死的念頭,亦或是迂迴地安慰她,試圖讓她肯定自己此生的價值。但這些方法就像是石沉大海般,換來的皆是阿嬤的沉默,甚至是婉拒談話。


說她是位謎樣的阿嬤,一點都不為過。她不像是我印象中的老人會委屈自己;她不會主動噓寒問暖;她有話直說,總是直率地抱怨醫院餐點有多難入口;這曾經讓我一度以為她是個不折不扣的「老公主」。而她數次表達求死的意念,卻又渴望恢復健康,似乎讓我嗅到一股不尋常而矛盾的氣味─死亡恐懼。


儘管阿快阿嬤始終像團迷霧,我卻對她產生一種特殊的情感,總覺得我和她之間連著一條絲綢般的細線,一使力就會像斷線的風箏,遠離。


這天,我一如往常來到阿快阿嬤的床邊,阿嬤的雙足水腫得像是發酵的麵糰,這和她皺巴巴的雙頰、乾癟的身形顯得相當不協調。床旁的美足機噴出一陣陣溫熱的蒸氣,看護努力地推揉著阿嬤的雙腳。我靠近阿嬤,問她:「我幫妳按摩手,好嗎?」,阿嬤睜開眼,點點頭說:「妳要是不怕手痠,當然好啊!」,這話中似乎有話,藏匿著一種體貼和逞強。


此後幾日,我就像這樣靜靜地按摩著她的手,我們三人時而交談、時而靜默、時而大笑,這氛圍就像是午後的咖啡館,一種靜謐而自在的安心感油然而生。


這種安心感竟是如此熟悉,只是悲傷感如浪濤般朝我而來。使我想起外婆,她黝黑的皮膚底下,數以萬計的血球,舉著待清洗的告示牌翻滾著,在她左手臂埋下的透析血管通路,彷彿是通往生死的閘道口。那些陪伴外婆的日子,我總是靜靜坐著,撫著她的手,心裡也暖暖的。只是每當我抬頭看見轉動的透析機,彷彿是在洗滌我和外婆之間的緣分。而我也知道,當透析機不再轉動時,將是我和外婆緣盡的時候。


或許外婆衰老毀壞的身體,似乎已逐漸抹去外婆在這世上的存在,但她的愛與精神早已透過臍帶傳入母親的生命裡,一點一滴凝聚在我身上。每當母親擁我在她溫暖的懷抱裡,彷彿,也感覺到外婆溫柔的手,似乎也曾這麼抱著我。


翻騰激動的情緒搭配上反覆修改的文稿,止不住的淚水滴落在鍵盤上。這些淚痕讓我明白,外婆始終不曾離開,她的精神活在我心中,而我的母親延續著外婆的生命和態度,呵護著我成長。


感謝阿快阿嬤願意讓我陪伴她,她讓我重新學習走出悲傷、活在當下。我更加深刻體會到,外婆的離世似乎是我成長的課題,唯有放手、放心讓她離開,我才能空出雙手擁抱現在─我深愛的母親。


https://www.hospice.org.tw/content/1640 (台灣)安寧照顧基金會

協助身邊的人成癮改變的方式!

文:李涵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所長

 

如果您的家人朋友物質成癮了,正嘗試努力擺脫某些有害物質(也許是酒、也許是非法藥物、也許是高熱量食物),過程中您們彼此都相當辛苦。

 

成癮者也許期待獲得他人的支持,也許希望跟您分享內心感受,或選擇獨自面對。這些方式都很好,請尊重他們的想法,每個人會用不同的方式作出改變。

協助者,您可參考以下建議:

1. 從了解開始:

您需要了解成癮者使用的物質特性,使用什麼有害物質?這些有害物質如何傷害身體,如何影響成癮者的生活,更甚這些有害物質涉及哪些嚴重的法律議題。您更要知道成癮者是如何走到成癮這一階段,可能是什麼原因讓他陷入如此的困境?也許是處在朋友同事都使用非法藥物的高風險環境下誤入歧途?也許是缺乏更好的情緒調適或壓力因應能力才選擇使用非法藥物?也許他們有自己不一樣的原因?

2. 陪伴與同理:

擺脫有害物質並不容易,如果您與成癮者同住,您可嘗試主動提供各種支持,陪同成癮者就醫面對,協助成癮者尋求各種資源的幫忙,照料成癮者的生活作息…等等。同理成癮者在這過程中的各種情緒和想法,容許生氣、煩躁、無奈…等負面情緒的出現。

3. 改變是困難且無止盡的歷程:

改變並不容易,例如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與減肥、控制體重…等促進健康的行為奮戰。成癮者面對的,是更艱難的非法藥物或有害物質,這些物質影響著大腦,更增加改變過程的困難度。或許,您觀察到成癮者在改變過程中並不順遂,想改但做不到、有心無力、改了又復發、反覆進出醫療院所…等等狀況,時常會發生。

4. 照顧好您自己:

在您提供成癮者支持和照顧之餘,也請您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態,必要時尋求相關專業人員的協助。

容易反抗的孩子~教養技巧

文:陳怡君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副所長

 

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,多少會面對到孩子反抗,或蔑視的反應,面對這些行為,大部份的父母會很難接受,但首先你必需要知道,這是正常發展的一個過程。

 

父母們面對自己被挑戰的教養壓力,可能會沮喪或理智線斷裂、出現負面情緒。但首先你應該靜下心來,告訴自己孩子長大了,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再來想想這些行為是什麼時候開始的?有可能是什麼引起的呢?

在這邊我們要提供一些教養技巧,幫助你在面對孩子的反抗行為時,不是只會感到生氣和挫折而已。

1. 發掘潛在問題:

對於某些孩子來說,反抗是一種獲得關注的手段,或是控制生活的方式之一。有部分孩子因為荷爾蒙的變化、發展落後而自卑,進而變得反抗或蔑視,我們需要處理的不只是表面上的反抗行為,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原因。甚至有些孩子可能有自閉症、憂鬱症、學習障礙等問題,都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評估,才能對症下藥。

2. 想懲罰孩子之前請先冷靜:

應對孩子的反抗行為,請不要立即懲罰。相反的,與孩子坦白你當下的心情,可能是很失望或難過,甚至生氣。這使得你有時間冷靜下來,也讓孩子有時間思考自己的行為。如果父母立即做出激烈反應,反而會助長孩子的挑釁行為。

3. 紀律與策略需保持一致:

如果你向孩子說不,那就得認真,千萬不可反反覆覆,或出現第三者違反你的紀律。一致性在教養方面是很重要的,如果你的孩子知道你會信守承諾、玩真的,他就會遵守規則,不會輕易挑戰你的底線。

4. 肯定孩子的微小成就:

如果你的孩子不斷地出現反抗行為,很可能讓你過度關注這些負面情況,並陷入惡性循環。可以嘗試透過肯定孩子的成就,來轉換彼此的相處氣氛。即使孩子只是完成收納玩具,即便不是收得很好,都應該稱讚孩子,加強這樣的正向行為。

5. 安排親暱的家庭活動:

家庭活動提供了親子交流一個自然的機會,活動不需要很大量的時間,重點是能夠輕鬆的互動、一起交談,每天吃完晚餐後一同收拾、睡前的共讀時光,都是很好的家庭活動。這些相處的過程可以改善孩子的挑釁行為,孩子會發現與你相處其實很自在,更能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與內心想法,而不是透過反抗來引起注意。

 

你的專屬健心教練:台灣臨床心理學會~兒童節快樂!

文:賴秋嬋 臨床心理師/好時光心理治療所 副所長

兒童節是為保障兒童權益、重視兒童未來所設立的節日。鼓勵大人與孩子相互交流與了解,特別訂定為專屬於每個孩子的日子。在這一天,大人們除了送孩子禮物、一起外出旅遊,渡過愉快的一天之外,更需要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中給予保護,讓他們的身心發展更健全與進步。不只關愛自己的孩子,我們還能為身邊所有的孩子盡點力,讓他們可以成為更好的大人。

 

駭人聽聞的兒虐事件時有所聞,如果您觀察到有兒童疑似遭受不當對待時,您的熱心通報電話將能救贖正在受虐痛苦的兒童,挽救其性命與恐懼,藉此扭轉他們的人生。

 

另有一群發展遲緩兒童,這群慢飛天使飛得慢、飛得低,但並沒有放棄飛翔。發展遲緩可能發生在各個面向,像是語言和溝通發展遲緩、認知發展遲緩、心理社會發展遲緩、以及全面性發展遲緩。孩子無力為自己爭取、尋求協助,需要身為成人的您及早發現,及早協助兒童接受早期療育。早期療育包含醫療處置、特殊教育團隊的專業服務、相關社會福利的幫忙…等資源。孩子在0~6歲是發展最為快速的時期,因此這個階段對發展遲緩兒來說也是治療的最佳黃金期。早期療育有機會減輕兒童的發展遲緩狀況,趕上正常的發展進度。

面對正常發展的兒童,我們的期待有增無減。身為父母,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的心情始終不曾消退。我既是三胞胎的媽媽,也是一位臨床心理師。當三胞胎成為胎兒的那一刻起,「比較」便是多胞胎一生必須面對的課題,也成為我教養孩子們的難題。不只是多胞胎或有手足的家庭,獨生子女的家庭也面臨類似的困境。只要有兒童的地方,就會聽到「你看跟你同年齡的某某人,長得比你高、功課也比你好」。比較的話語不只為兒童的內心帶來傷害,也使得親子關係容易產生裂縫。我認為,不比較是對待兒童的基本原則,給予孩子鼓勵,灌溉其自信,孩子本身的成長與進步,才是獨一無二的價值。

當我們以實際行動落實對兒童節的初衷承諾時,當每一個成人釋放出對兒童的友善時,小至在大眾運輸工具上讓座給不耐久站的孩子,大至建構出符合兒童發展需求的多元公共遊戲空間。這些友善會讓兒童感受到支持與被愛,成為滋養其正向與友善弱勢的養分,也因此成為下一個世代更好、更積極友善的成人。

 

你的專屬健心教練 祝福所有大朋友小朋友 兒童節快樂 #賴秋嬋臨床心理師